-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大强国晋国,从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桐叶封弟开始已经走过了五百多年的时间,五百多年来,晋国经历了强盛、衰落,再强盛、再衰弱,霸占着中原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长时间了,终于走到了该分裂的时候了。
晋国分裂了,春秋结束了。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赵鞅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绛都。
利用休整的时间,赵鞅对未来的战局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为什么就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呢?为什么就不能消灭二卿呢?
没有了董安于的帮助,赵鞅经常一个人待在书房或者站在花园里静静地思考。经过好长时间的反思赵鞅的思想有些变了,他逐渐认为讨伐二卿绝对不会是短时间事情,必须做长期打算。
一是外国反晋势力相当强大。虽说现在赵鞅还没有真正与齐国交战,但是他清楚知道齐国始终在这件事情上施加影响力。如果没有齐国的频频动作,郑国、宋国等国家是不敢直接与晋国为敌的;如果没有齐国的资助,二卿也不会坚持这么长的时间。
二是范氏、中行氏在晋国的根基太深,一时之间要想彻底消除二卿的影响还很有困难。毕竟范吉射的父亲曾经是晋国的执政,而中行寅的父亲中行吴虽然没有当过执政,但却是晋国著名的将领,曾带领晋军从戎狄手里夺得大片的土地。这两家在晋国孕育长达百年,其家族势力在世卿世禄的滋润下早已根深蒂固,党羽遍布全国各地,朝中不乏帮助他们说话的人。不动根系,大树是很难扳倒的。
三是范氏的国际地位极高。外交是范氏家族的强项,范氏与周王室的刘氏、鲁国季孙氏、宋国戴氏、郑国罕氏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连锁关系。尤其是目前在周王室执政的刘氏家族更是与范氏关系不一般,两家世代通婚。虽然说现在周王室已经衰落,但是作为宗主国的影响还在,所以每次当范吉射、中行寅快要完蛋的时候,总会有国家出来帮忙,这其中不乏刘氏在王室的运作。
四是自己的内部不稳。对于董安于的死,赵鞅一直心存疑虑,当天的事情看似范皋夷在朝堂上对自己发难,但是背后似乎还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支撑,不然就以范皋夷个人,他是没有那么大胆量的。而这个支撑范皋夷的人赵鞅一直在怀疑是智跞。
其中的原因赵鞅也很清楚,那就是自己极力反对范皋夷进入六卿行列,进而引起智跞和范皋夷对自己的不满,最后才把矛头对准了董安于。
一想到董安于,赵鞅的心口就一阵一阵的疼痛,“董先生啊董先生,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赵鞅默默说道。
董安于自杀后,赵鞅命人把他的尸骨专门运到了晋阳,葬在了龙山之上,在这里董安于将能够永远的望着山下自己亲手建造的城池。
“我该回去看看董先生了。”一想到这里,赵鞅及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想要急切的回到晋阳看望祭拜一下董安于这位忠诚的家臣。
于是简单的安排好军中事务和朝中的事情后,赵鞅带着家眷向晋阳而去。
一听说要回晋阳,孩子们都非常高兴,赵无恤、赵伯鲁还有赵罗几个孩子驾着马车飞快的跑前跑后。看着孩子们高兴的劲头,赵鞅愁苦的眉头终于展开了。
如果没有这无尽的战事,该有多好啊!
“主公,年轻真好啊!”同车的周舍感慨的对赵鞅道。
“嗯---”赵鞅微微的点点头,目光一直放在赵伯鲁身上。
赵伯鲁虽然是赵鞅的嫡长子,但是这孩子资质不高,虽说本性不坏,但是为人老实,特别是当他得知赵伯鲁竟然把从韩不信那里得来的消息告诉董安于,最后导致自杀的消息后,更是赵鞅对赵伯鲁失望之极。一旦他年自己去世,以赵伯鲁的性情又怎么能担起赵氏中兴的重任?
看完赵伯鲁,赵鞅又转身望着驾车疾驰的赵无恤。没成想这个庶出的孩子竟然在大事面前能够表现出非同常人的勇气来,特别是这个孩子跟着董安于夜闯敌营,救赵氏与危难之际的胆略更是让赵鞅首肯。
但是一想到这个孩子的出身,赵鞅又迟疑了。
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赵无恤出身低微,就算是将来继承了赵氏的大统,肯定会遭受到别的世卿家族的低看一眼。
再说了就是自己有心扶持赵无恤继承赵氏的大统,整个赵氏家族也未必会同意的。毕竟宗主可是代表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家族会同意吗?
“哎---”赵鞅心中暗暗叹息了一声,“孩子啊!你咋就不是我的嫡子呢?你若是嫡子,哪怕不是嫡长子我也好跟家族说啊!”
可是天下事总是难以两全。
让赵无恤占尽了胆量和勇气,那么就不会再给他一个好的出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