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 > 历史军事 > 秦汉三国 >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出书版)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出书版)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出书版)

  • 小说来源:网络转载
  • 查看次数:
  • RAR压缩包大小:218.96 KB
  • 下载次数:未知
  • 发布日期:2017-09-16
  • 小说类型:TXT文本文件
  • 小说作者:方北辰
  • 书籍等级:
  • 运行环境:支持TXT文本阅读即可
  • 连载状态:+正文完结
  • 不看简介,直接下载
  • 小说简介
  • 随机章节内容
    凭战绩排出的英雄座次 名将之争的终极答案
      讲凭据、讲史实、讲道理 有排名、有故事、有意思
      且停下无穷尽的口争舌辩,暂撇开说不清的演义传奇,听一位历史学家给你讲事实、摆战绩,比一比谁才是三国的大英雄!
      你造么?张飞是个帅哥!关羽耍的不是大刀而是长矛!空城计是假的!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假的!
      可能会颠覆你三(国)观的历史真相,揭秘罗贯中的千年骗局!
      诸葛亮在军事舞台上最重要的表演,当然要数北伐中原的系列性战役。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去世,四十三岁的诸葛亮接受刘备的临终嘱托,以丞相身份,全面掌管蜀汉的军政大权。此后的十一年间,他先是在后方,动用全国力量,进行充分的前期备战;然后奔赴汉中前线,亲自担任统帅,演奏出实战时期的攻防三部曲,直到五十四岁病死在前线为止。那么他在后方的备战时期,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接下来在前线的攻防三部曲,具体的进程和特点如何?对他军事上的用兵才能,又有什么样的评价?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的北伐行为,准确的心理动机又应当如何定位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做了哪些前期的准备。

      在诸葛亮受命托孤之前,蜀汉全军的实际统帅是刘备,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用,主要是保障全军的后勤供应。他的工作很出色,《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的档案记载是“足食足兵”。粮食充足,兵员充足,是个很称职的后勤部长。正是因为长期搞后勤,深知后勤的重要性,所以当他为北伐进行准备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从后勤准备工作开始,而基本的项目,是如下两大方面。

      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广泛种植粮食,大量储蓄军粮。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二《后主传》。

      第二项重大行动,在两年之后开始,这就是平定南中。所谓南中,是当时益州南部五个郡的统称。这片地域相当广大,包括现今四川省的南部,以及贵州、云南两省的全部,当时大部分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同居住的山区。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四个最大的郡,也就是越郡、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先后出现武装动乱。这四个郡的汉族大姓首领,包括七擒孟获故事中的孟获,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与孙吴遥相配合,共同对抗蜀汉政权。由于刘备刚刚去世,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两年之后的建兴三年(225)春三月,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开始平定南中,用他后来《出师表》中话来说,就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渡过当时叫做泸水的金沙江,深入到不毛之地,一直到达现今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一带,基本平定了叛乱势力之后,当年的十二月回到成都。

      平定南中,通常称为诸葛亮的南征。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南征?除了表面容易看得出来的理由,也就是稳定后方的维稳需要之外,还有没有深层次的玄机呢?回答是有,而且大大的有。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这场南征,实质上是为后来北伐而做出的重大军事准备,应当视为北伐战争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玄机起码有三点。

      其一,它是一场实战性质的大练兵。要想北伐,蜀汉军队必须具备强劲的山地行军作战能力。为什么?因为要进攻曹魏,必须翻越分界线秦岭。而秦岭山脉不仅海拔高,最高超过三千米,而且纵深长,最短的穿越路线也有五百里左右。山路崎岖险峻,还要与对方激烈战斗,没有强劲的山地行军作战能力,可是说是毫无胜算。把军队拉到南中的云贵高原山地上,一面行军,一面作战,正是最好的实战能力训练。

      其二,它是一场精锐兵员的大征调。蜀汉的军队数量,大约是人口的十分之一,即十万左右。而曹魏的军队和人口,都在蜀汉的四倍以上,而且拥有最强大的骑兵军团。因此,蜀汉要进攻曹魏,一是必须增加军队的总数,二是必须增加精锐的兵力。而当时的南中,正是蕴藏精兵的地区。当地一个叫做“青羌”的民族,历来以能征善战而闻名,与巴郡一带的板蛮,并称益州的两大精兵。此番平定南中之后,上万家的青羌,被迁移到成都一带,改编为五个部分,称为“五部青羌”。这支劲旅在山地作战时,行动快速无比,故而有“飞军”的美名。后来曹魏的名将张,就是死在这支飞军手里,下面还要说到。

      其三,它是一场战略物资的大开发。大规模战争,必须有战略物资的强大支持。而南中恰好又是盛产军用物资的地区。据《三国志》和《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将大批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调往朝廷,主要有黄金、白银、朱砂、生漆、皮革,还有耕牛和战马。黄金和白银,直接用于军费;朱砂、生漆、皮革,用来制造药品、兵器、铠甲;耕牛用于运输,战马更是蜀汉军队的急需。

      总之,诸葛亮平定南中要达到的深层次目的,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上明明白白记载的八个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大批军用物资不断调运出来,国家在备战上达到充足富饶的程度。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统领大军离开成都北上,前往汉中。持续四年的后方备战时期,到此结束;长达七年的前线实战时期,从此正式开始。诸葛亮在汉中前线的七年实战,是由攻防三部曲组成:1.谨慎初战乐章;2.反复调整乐章;3.冒险一搏乐章。至于三部曲的主旋律,分别是昂扬、努力和悲壮。

      那么第一乐章具体进程如何?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和看点呢?

      谨慎初战乐章,主旋律是昂扬。只有一场战役,即北伐的初战。建兴六年(228)的春天,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两员将领,在东边的褒斜道虚张声势迷惑对方。而自己则指挥主力军团,突然进攻曹魏西边的祁山,一时间,对方受到极大的震动。但是,担任先锋官的马谡,因为实战经验缺乏,在街亭高山上建立营寨时,没有考虑到水源供给问题,被曹魏大将张击败,造成战局逆转。诸葛亮被迫撤退,回到大本营汉中。这就是战役的大体经过。

      谨慎对待开局的初战,乃兵家基本的用兵之道。诸葛亮的谨慎,突出表现在初战主攻方向的选择上。那么他为何要把主攻方向选在祁山呢?

      要想弄清楚诸葛亮的意图,必须对军事地理有所了解。当时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主要是在秦岭的中段一线。边界以北,是曹魏的关中地区;边界以南,是蜀汉的汉中地区。东西走向的秦岭中段,绵延好几百里;而穿越南北的山谷道路,从东到西,依次有四条: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故道。注意褒斜道的斜,其读音与“爷”字相同。前三条道路都非常狭窄、崎岖、艰险,只有后一条陈仓故道相对平缓,但是偏向西边,绕道较远。当初刘邦从汉中出来与项羽争夺天下,为了保险,走的就是陈仓故道。但是比起刘邦来,诸葛亮更加谨慎,以上四条道路都没有选,而是选了祁山,其中玄机在哪里呢?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