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 > 历史军事 > 秦汉三国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出书版)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出书版)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出书版)

  • 小说来源:网络转载
  • 查看次数:
  • RAR压缩包大小:229.48 KB
  • 下载次数:未知
  • 发布日期:2017-09-21
  • 小说类型:TXT文本文件
  • 小说作者:辛欣
  • 书籍等级:
  • 运行环境:支持TXT文本阅读即可
  • 连载状态:+正文完结
  • 不看简介,直接下载
  • 小说简介
  • 随机章节内容
    他一路走来,道破成功的法则。他跌跌撞撞,成为乱世的赢家。他从默默无闻,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治军之道,亦是为官之道,战场谋略,恰如职场攻略。读懂他的人生,也就读懂了三国。读懂了三国,也就读懂了中国。
    且看《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中“织席贩履小儿”如何咸鱼翻身,一路坐到蜀汉皇帝!

    作者简介
    辛欣本名刘欣。1980年生。现居杭州。诗人、小说写手、浙江省作协会员、西冷悬疑社发起人。策划并主编《午夜故事--凶宅日记》、《午夜故事--凶宅诡事》、《西冷社悬疑典藏(第一季、第二季)》等选本。
    著有诗集《家用电器》、《深夜,独自小便的人》。小说《诡数》、《黑故事》、《有病的童话》等。
     所以笔者认为,曹操所看重的,并非刘备的身份,而是他对于平民阶级的号召力。

      要讨论刘备对平民的号召力,首先得简单说一说东汉乃至魏晋的“士族政治”。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其实是内法外儒),学习儒家经典便成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唯一方法。在造纸、印刷技术不甚发达的当时,这些知识很自然地被特定族群所垄断。

      部分政府制度也促成了官职与知识的世袭化,例如东汉恢复“任子”制度,现任公卿、校尉、尚书家族中,至少得有一名子弟成为政府后备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储备干部”,而不问受选任者的德行与学识。

      东汉明帝也特别为功臣子弟设立学校,使得这些原本就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官二代,更容易跨过当官的门槛。即便以最接近庶民的察举或征辟制而言,也逐渐成为大族之间交易的筹码,距离一般庶民越来越远。

      政治地位的世袭,也造成了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后来越来越小气的政府相比,汉朝给官员的薪水算是很大方的了。以东汉安帝延光年间为例,一个品秩四百石的小小县长,月领米十五斛外加两千五百钱。

      简单换算一下: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约是现在的两百毫升,我们现在煮饭用的量米杯,一杯大约为二百四十毫升,一杯米大约可以煮两碗米饭,假设一个成年人一天吃四碗米饭,那一个月下来就会吃掉一百二十碗米饭,大概七点二斗的白米。换言之,一个县长一个月一百五十斗的俸米,大约可以养活二十个人,再加上额外的俸钱,完全可以和现在的白领阶层相媲美。

      这还不算,如果能升到品秩两千石的高位,月薪就有米七十二斛加钱九千,这可是一等一的高薪了。

      有这么多钱花不完,又没有股票期货可以炒,这些士族们只好开始屯地(不是搞房地产)。于是几百年下来,至东汉末年是“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在这种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几乎都被士家大族所垄断的背景下,刘备的崛起,本身就是一种对庶民阶层的莫大鼓励:太给力了!

      他是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的苦娃子,在没有任何士族投资的情况下,平地一声雷,成为国家的中央将领以及地方首长。相较于其他诸侯不是士族就是边将出身,刘备之于东汉平民,就如同奥巴马之于美国黑人一般,那是一种突破阶级的象征,为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带来一丝向上的希望。

      当然,有的读者也许会说,刘备的“贫下中农”身份很可疑,理由是:刘备的祖父当过县令,老爸也当过小吏。

      同样的道理,奥巴马也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但仍不妨碍他在黑人族群中的影响力。要知道,在政治宣传中,实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象征意义能被宣传的对象所接受。

      除了出身低之外,刘备在奋斗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当醒目的草根性,他招待平民宴饮这一条,便是同时代那些诸侯所难以做到的(不屑于做)。再比如之前介绍陈登时所述,刘备集团中始终没有士族出身的成员,或许也间接反映出他与士族格格不入的管理风格。

      我们不妨用现代思维方式想象一下:

      刘备属于那种总是穿着一条打补丁的牛仔裤,搭配上洗得泛白的格子衬衫,一头扎进人堆儿里立刻便消失于无形的人。他没有虚伪的笑容,没有行礼如仪的握手,却可以用健壮的臂膀轻易地揽住每一个苦难的人,用最诚恳的表情聆听他们的不幸。他和大家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偶尔还会冒出几句脏话,消遣一下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相较于那些油头粉面、西装革履、装腔作势的政治人物,大多数老百姓很自然地便集中到刘备身边,即便从客观上来看,刘备的前景并不算好。

      从救陶谦带数千饥民,到驻小沛短短时间内便能聚众万余,充分显示出刘备对平民的号召力已随着他的官阶提升而越发强大。

      曹操本身是沛国人,他透过亲族耳目八成已经听说刘备在小沛“远士族、近平民”的古怪事迹,并在刘备身上发现了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自起事以来,他忙着招揽“天下英雄”,却从没将不是英雄的平民放在眼中。徐州几场大屠杀下来,他肯定已经成为百姓闻之色变的杀人恶魔。这在对抗吕布时或许还不要紧,但当袁绍、刘表等强大势力压境时,任何一点资源的流失,都可能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所以,曹操能够得到刘备这样一剂“聚拢民心”的特效药,对他将来的霸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或许有读者会说,刘备与曹操同样是“寒素阶级”出身,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是不是这样呢?

      我只能说,这样的论点,未免太拘泥于形式上的士庶之别了。

      史学家会称曹操是寒素阶级,那是他与正牌士族袁绍或司马懿相比而言,但如果要将一个老爸敢花一亿钱买个太尉做着玩的人与一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没举过孝廉的人放在同一个阶级来比较,那未免太无视现实了。

      事实上,不光是曹操,袁绍与刘表也都看出了刘备身上所具有的平民气质,这两个拥有正统士族基因的诸侯,更需要刘备为他们填补失落的DNA环节,因此当刘备与曹操决裂后,南北两大军阀都对刘备礼而纳之,使刘备犹如三窟狡兔,左右逢源。

      这就是刘备平民背景的“双刃剑”效应。他与士族的疏离,使得他失去政治与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一个流浪军阀,但他与平民的结合,却为他在各诸侯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成为他不死的保命符。

      刘备后来也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这一优势,并刻意放大,形成他后期带有争议性的领导风格,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不过那都是后话。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眼下在许都,刘备过的可是人人称羡的生活,住的是将军宅,领的是侯爵俸,又是曹大人跟前第一大红人,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退休规划。

      刘备可以安稳地留在曹操帐下,如同后来的张绣一样,在曹操的手下当个崇官,而关羽和张飞也可能像贾诩一样受到曹操重用,在将来的曹魏政权中飞黄腾达。

      然而三十九岁的刘备却并不这么想,他不愿意就这样停下脚步。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帝国的核心,见识到了真正的权势。此刻他野心勃勃,壮志灼燃,内心真正想要的,正是曹操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

      至于曹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自然是非死不可。

下载地址